中国气象报记者赵晓妮 实习记者王若嘉 通讯员何桢
“选手们反映理论知识题目量大、比较灵活,死记硬背不行,只有理解了才能答好,题目难度高于上届。”在第四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闭幕式上,本届竞赛裁判长章国材这样对理论知识、业务规范与预报平台操作进行总结。
夹在考察预报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历史个例天气预报考试、实时天气预报考试和考场预报员综合能力的现场问答考试之间,理论知识、业务规范与预报平台操作则发起对预报员基本功底的挑战。
16日8时30分,108位选手陆续进入理论知识、业务规范笔试考场。天气学原理和方法、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、卫星气象学以及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天气预报业务规范文件等内容,都涵盖在他们手中的这份试卷中。
而在接下来的预报平台操作考试中,选手需要在45分钟里,要通过实际上机操作MICAPS V3.1.1系统和SWAN V1.0系统,解答题目。
不同知识点所占的比重经过了专家多次讨论和认真考量,其中天气学理论知识及应用占65%到70%,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及应用占15%到18%,卫星气象原理及应用占10%到12%,中国气象局下发的指导意见以及天气预报业务规范文件占5%。
章国材表示,在本届竞赛中,选手对罗斯贝长波、副热带急流位置、我国不同雨季的起止日期、赤道辐合带 种类、科氏力的作用等天气学知识掌握较好;对风云二号载荷性能、水汽云图暗区、雷达“亮带回波”、多普勒天气雷达判断中气旋的条件等雷达卫星知识的掌握也 不错;参赛选手能比较熟练地操作MICAPS。
上海代表团选手戴建华不敢看轻这场考试,“这场考试考察了选手对理论知识、业务规范的掌握程度,其中的基础理论还是需要花费功夫来记忆。”不过另一方面,这项考试也促使他将多年前学的基础知识捡起来,并对过去的灾害性天气进行梳理和总结,“温故而知新”。
“死记硬背不行,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理解。要静下心来对理论进行深入阅读,特别是天气学原理,并融会贯通起来。”山东代表团选手石磊在该项考试中名列榜首,这样说起他的经验。
地址: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联系:CMATCEDU@CMA.GOV.CN 邮编:100081
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03206 | 京ICP证15008089号-1
版权所有: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